1941年3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后又几经更名,1957年10月,改为湖南省永顺民族师范学校(简称“永顺民师”)。1938年到2001年,永顺民师作为湘西北师资的摇篮,六十余年来为湘西及周边县市培养了一万八千余名的小学教师和其他方面人才。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的“教育革命先进单位”锦旗,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全国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萧克上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部副部长廖汉生中将,原中纪委书记李昌等领导的关怀与亲笔题词;造就了抗美援朝革命烈士孙必芳和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张宗银。孕育了石太瑞、汪承栋等著名作家;从这里走出了全国教师刘显忠、吴廷禧,特级教师黄自莲、沈湘文、刘晓华、贾萍等大批学者名家。2001年6月,州政府决定永顺民师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改制以来,学校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着眼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抓住德育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塔卧革命苏区为基地,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窗为阵地,通过演讲赛、表彰会、升国旗、军训等活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实施奖学金制度,实行学费减免办法。围绕教学中心,以年级组为实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两翼,形成教学、教研、课改有机整体;接受长郡扶助、开办长郡班级、开通远程教育,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研形式的创新;以艺体班为重点,突破应试教育格局,开拓“艺辅德,艺益智,艺养性”新路,形成教学特色。校园管理以封闭式为特色,制定静校、静教、静学措施,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创新、自主、健康的人才。学校先后获得“省安全文明模范单位”“省园林式单位”“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学生食堂食品卫生信誉等级AAA单位”“州双文明模范单位”“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年获州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奖,为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学和中国音院、星海音院、鲁迅美院等全国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输送了大批学生。2004年晋升州示范性高级中学,2005年挂牌为“长沙市长郡中学湘西民族实验学校”,2006年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实验学校。老牌师范,新型中学。州二民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德育首位,保证教学中心,强化内部管理,立足永顺,面向湘西,向湖南省中学教育的名校、强校跨越迈进。
百年老校,底蕴深厚。州二民中通过对师范教育资源的改造、整合,化师范教育的特色为中学教育的优势;教师通过对师范教育观念的转变、沉淀,以师范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中学教育理念的提升。改制以来,州二民中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成功地实现了结构调整、师资建设、整章建制等重大变革,低重心、高起点地实现了转轨改制的“软着陆”。
州二民中关注心灵,对学生人格完善负责;张扬个性,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面对未来,对学生终身成功负责。开拓德育基地,挖掘德育资源,组建德育网络,拓展德育渠道,通过升旗仪式、广播站、黑板报、表彰会、演讲赛、军训、评选先进等活泼有效、寓教于乐的形式,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体系。并建立校园“特殊党费”、“爱心银行”,制定奖学金制度,实行学费减免办法,完善了‘奖、减、免、助”的助学机制,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育名生、建名校、推名师,走“名师强校”之路,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学校采取“一转二调三聘四进”的方式引进了70名教师来我校建功立业,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抓住教学中心,对“备、教、改、辅、考”等常规教学环节通过“听、评、查、比”进行督查落实,对课程改革、教师教研加强指导。通过高中艺体班,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普通话、奥赛、电脑、播音、编辑等课外活动小组和运动会、文娱晚会、篮球赛、书法赛等活动,变办学优势为办学的效益,形成办学的特色。
州二民中把科学管理作为办学的关键,把整章建制作为管理的保障。